“孩子發燒了。”遇到孩子發燒,全家人的神經都要緊繃起來,特別是夏季,孩子在室外活動后驟然進入溫度很低的空調房間很容易引起感冒發燒。每當這時,許多家長便會陷入“我該怎么辦”的“靈魂拷問”當中。焦急慌亂地尋求街坊四鄰傳授經驗,動用各種“靈丹妙藥”使孩子降溫的家長不在少數。其實,這樣做不僅會延誤治療時間,還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孩子發燒并不可怕,主要看家長的退燒方法是否正確。只有了解兒童發燒的相關知識,才能從容應對,科學護理兒童發燒。
發燒會“燒”壞大腦嗎?
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燒是身體對抗外來入侵病菌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身體調動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兒童免疫力得到提高的過程,而且人體還有體溫調節中樞,能防止體溫升得太高,損害腦組織。
兒科醫生介紹,一般來說,普通的發燒,并不會“燒”壞大腦。反倒是一些不恰當的處理,有可能對身體的恢復不利。而發燒后“燒”壞大腦的患者,大多數是由疾病所導致的,如腦膜炎,而不是發燒所致。
兒童發燒時,監測很重要
兒童發燒時,家長需要注意監測好體溫,多觀察兒童精神反應等情況。兒童量肛溫是.準確的,成人量口溫是.準確的,這是中心體溫。兒童體溫在38.5℃以下時,除關注體溫外,還要看孩子的精神狀態,有時候雖然體溫不高,但若遇到孩子精神狀態不好,也要盡快送醫。
物理降溫要科學
兒童發燒主要有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兩種方式。但事實上,物理降溫并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發熱,只能從局部暫時降低身體溫度,如果使用不當甚至可能給孩子帶來新的危害,例如冰敷、冰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方式是禁止使用的。酒精擦浴的過程中,孩子體溫可能下降過快,還會出現體溫過低導致皮膚丟失大量水分,引發脫水。嚴重者還可能因酒精吸收過多,發生酒精中毒,導致昏迷。
與其相反,有許多家長鐘愛捂汗退熱,認為吃完退燒藥后,捂了一身汗就退熱了,其實不然,出汗是退熱的結果,而不是退熱的原因。這種捂熱的方法會影響到機體正常散熱,使體溫越升越高,甚至出現高熱狀態。對于嬰幼兒來說,發燒后本身機體代謝就會變得亢進,耗氧量也會相對增加,容易因缺氧而造成機體多器官、多系統受累等更嚴重的后果。
物理降溫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喝水,多出汗。體溫過高,身體會缺水,多喝溫開水,補充丟失水分,幫助孩子發汗。在發燒的時候應該給孩子少穿衣,蓋薄被,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有助于散熱且避免繼發細菌感染。
降溫藥物別濫用
在藥物降溫方面,不少家長喜歡自行采購藥品,一旦孩子感冒發燒,馬上使用一堆藥物。退燒藥是針對發燒癥狀采取的有效措施,可以減輕患兒因發熱引起的不適感,改善孩子體溫,但并非發燒就需要用藥。兒科醫生介紹,體溫37.5℃~ 38℃是低熱,38℃~ 39℃是中熱,39℃以上是高熱。低熱和中熱預示著機體對病毒或細菌發起了戰斗,屬于正常的免疫反應,對孩子免疫系統的發育反而有一定好處,因此一般不主張用退燒藥。服用退燒藥的首要目的是減輕寶寶的不舒服癥狀,而不是要降到正常體溫。但是,當孩子體溫超過38.5℃時,家長可以酌情或咨詢兒科醫生給孩子用藥。如果孩子體溫超過39℃,就要盡快帶孩子去醫院就診,以免出現高熱驚厥。在市面上主要有兩種退熱藥,成分主要是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2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的嬰兒只能選擇對乙酰氨基酚退熱,6個月以上的孩子,兩種退熱藥均可使用。在使用退燒藥時,一般選用一種退燒藥即可,同一種退燒藥用過后,下一次需要再使用時,.好間隔6個小時以上,一天一般不超過4次。如果寶寶持續高燒需要兩種退燒藥交叉使用時,一定要先咨詢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